關于“為什么有的人那么窮還要生孩子”這個問題,其實背后涉及到的是深入人心的社會傳統觀念與復雜的文化邏輯。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存在著一種被稱為“地歸赤民法”的社會設計模式。雖然這個名詞可能不為大眾所熟知,其核心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卻是家喻戶曉。
![圖片[1]-貧窮與生育:為何有人逆境中仍選擇繁衍后代?-資源網站](http://www.oilmaxhydraulic.com.cn/wp-content/uploads/2024/02/20240223222218182-image.png)
地歸赤民法的核心在于確保源源不斷的新成員被納入社會體系,而鼓勵生育的方式則是讓生育者成為直接的受益者。這樣生產者的目標與系統的目標就能保持一致。為了確保生產者的收益,孝道被大力弘揚,因為孝道是這一體系運轉的基礎邏輯。
孝道所強調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敬與順從。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邏輯的具體體現,如“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等,都展現了父親在家庭中的至高地位。這種地位排列順序——父親大于母親,大于子女,大于兒媳,大于孫子——確保了家族成員間的緊密聯系和權力的穩定傳遞。
這種設計使得代價能夠完全轉嫁,而收益則由上限完全占有。比如,在“埋兒奉母”的故事中,夫妻選擇活埋自己的兒子,并不是因為他們想成為道德典范,而是因為在這種邏輯下,活埋兒子反而能讓他們成為道德的典范。
理解了這種社會設計的底層邏輯,我們就能明白為什么人們會有那么多關于婚育的執念。男人要結婚,是因為結婚能立即帶來一個新的下限;女人要結婚,是因為只有通過生育,她們才能在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而為什么要生兒子,則是因為兒子能繼續發展更多的下限。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有的人那么窮還要生孩子?其實這背后是一種深入人心的社會傳統和文化邏輯在起作用。這種邏輯使得人們在面臨生育決策時,更多地考慮的是社會的要求和期待,而非單純的經濟因素。當然我們在參與社會討論時,也應該遵守法律法規和平臺規范,以友善、理性的態度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