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能因為同情而去幫助任何人,尤其是那些處境比你差的人。要評判一個人是否成熟或有前途,觀察他是否持續地在幫助弱勢群體,而不是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幫助強者身上。為什么一些地位高的人表現得冷漠呢?因為他們對事情的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許多人生活不如意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始終沒有真正明白一些事情,比如社交的實質。
![圖片[1]-社交真相:利益交換的底線與背后的真相](http://www.oilmaxhydraulic.com.cn/wp-content/uploads/2024/04/20240420163503536-image.png)
很多人錯誤地將社交理解為建立友誼和深厚關系,但實際上社交的核心在于交易。如果你因為友誼而幫助別人,最終吃虧的只會是你自己。但如果因為交易而幫助別人,你將會從中獲益。為什么要援助欠發達國家?是為了換取某些利益。有錢人為何要進行慈善?也是為了獲取一定利益。貴人為何要提攜下屬?同樣是為了獲取利益。
我為何要發布短視頻、無償直播,以及幫助他人開展自媒體?也是為了與平臺交換某些利益。所有這些看似光榮無私的幫助,實質上都是一種交易。要銘記一點:不要與交情深的人談論交易,也不要與有交易關系的人談論交情。因為談錢傷感情,談感情則傷錢。這句話雖然存在已久,但仍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那些曾經吃過虧的人深有感觸:借錢給親戚,最終還要費力爭取回來;全心全意幫助朋友,卻遭到背叛。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在施助者眼中,他們只是在幫助別人,但接受幫助的人可能會有兩種心態:一是認為理所當然,二是感到屈辱。從提供幫助的那一刻開始,你必須小心謹慎,就像欠了他們一樣。稍有不慎就可能觸及他們的敏感神經,最終導致關系破裂。
雖然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交友、行善,但長大后才發現,很多東西并不像想象中那樣。社會教導我們做人之道,但我們逐漸發現,很多當初所學的并不適用于實際生活。當我們形容一個地方的民風淳樸時,往往意味著經濟發展較為滯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地方表面看似和善友好,實際上內部卻充滿了各種爾虞我詐。
一旦將交情視為整個世界的依歸,人生將充滿煩惱和自我消耗。即使經常幫助陌生人,也是希望獲得某種所謂的回報。但當你遇到困難時,就會產生消極情緒,覺得好人做到底卻沒好結果,認為命運對自己不公。這些消極情緒原本可能并不存在,而是被自己內心的掙扎和負面情緒所放大。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持續思考,就會發現一個令人沮喪的現實: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無私之愛。愛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付出。99.99%的所謂愛,無論是父母對子女的還是男女之間的,實際上都是被荷爾蒙、占有欲和控制欲所驅使的。一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就會感到痛苦,這就不是真正的愛了。
因此讓我們更加務實地生活,摒棄那種天真的想法。靠自己的努力賺錢,才不會丟人。當有人求助時,只需要評估他們能夠為你提供何種價值,然后再決定是否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