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來,你押注在哪里?商業智慧或者職場安逸?

當今大學教育是否真正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商業頭腦、財富智慧以及個人魅力?若是如此,那么大學課程應該涵蓋創業管理、企業融資等相關專業,但遺憾的是,這些專業并不普及。這一現狀揭示了大學教育并非旨在培養社會精英,而更像是塑造普通打工者、螺絲釘,他們能夠滿足社會的生產需求。雖然大數據顯示了這一現實,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夠接觸到這些信息。留意今年的成功者,他們已準備好轉變航向、追求更高。

圖片[1]-孩子的未來,你押注在哪里?商業智慧或者職場安逸?

然而,如果孩子只是按部就班地畢業成為小白領,那么他的人生可能只是平庸之一磚。盡管平凡人是社會的基石,但你是否真心希望孩子也成為其中之一?看看世界各地的精英階層,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有誰是從小白領身份崛起的呢?社會并不關心你的個人成就高低,從宏觀角度看,這只是民眾間的排名問題。

在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過去20年中,最富有的1%的人的平均收入增長超過了30%,而底層50%的人的收入增長卻停滯不前。這表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除了少數富人之外,大多數人的生活并不美好。這也意味著專業領域內的信息不對稱已經不復存在,并反映出優質專業的門檻正在變得越來越高。未來,隨著新勞動力的不斷涌入,這些行業的競爭和內卷化現象只會日益加劇,幾乎不可能減少。

要在社會上站穩腳跟、開拓自己的天地、過上富裕的生活,甚至達到財務自由,首先要遠離激烈的競爭。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稀缺性是價值的根源,因此我們必須探索新的路徑。一方面,要放棄那些嚴重內卷化的領域,另一方面,在更廣泛的市場中深耕細作,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才有可能實現夢想。

提供兩個關鍵建議:首先,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固然重要,但最好是將資金投入到市場化程度高、商業發展成熟的領域,如唱歌、跳舞、說唱、籃球等,這些活動都有明確的職業路徑。另一方面,盡管這些領域的競爭可能十分激烈,但絕對沒有學術界那種萬里挑一的嚴酷程度,這是因為這些領域本身就設置了天賦和資金的門檻,意味著很多人根本無法參與其中的競爭。

第二點建議是培養孩子的商業能力,從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引導他們開始賺錢,這并非無的放矢。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威利在5歲時就開始賣火柴,投資大師巴菲特在6歲時就收購香糖,科技巨頭馬斯克在11歲時編寫出了賺錢的游戲軟件,而達拉斯小牛隊的老板庫班在12歲時就通過賣垃圾袋賺得了一筆不小的收入。雖然這些商界巨頭童年的商業故事可能夸張,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小培養商業能力對于孩子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

------本頁內容已結束,喜歡請分享------
溫馨提示:由于項目或工具都有失效性,如遇到不能做的項目或不能使用的工具,可以根據關鍵詞在站點搜索相關內容,查看最近更新的或者在網頁底部給我們留言反饋。
? 版權聲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點贊1349 分享